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205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亿欧国际创始人黄渊普:产业升级不是人被淘汰,是岗位被淘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文登之窗官方微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7 18:21: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圈制作
11月29日,亿欧公司主办的以“智能产业,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正式举办。现场汇聚了5000名各产业创新者、行业领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会后,EqualOcean(亿欧国际)创始人黄渊普与我们分享了亿欧公司对当下智能产业的剖析和观察。


黄渊普 亿欧联合创始人


腾讯新闻:都说2018年AI行业落地将会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新主题,而“商业化”能力将取代技术研发成为考核AI企业的新标准,但是亿欧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提到,我们现在还处在弱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您觉得这个阶段我们来强调商业化这个事情是不是有一点操之过急?
黄渊普:您可能认为到了爆发期之后谈商业化会更好一点,不过人工智能的产业逻辑比较特殊,它是2B服务,跟互联网2C的商业模式不太一样——2C是网络效应,把用户圈进来,先数字化用户,再把用户的终身价值做大,且多服务一个客户并不产生额外的成本。但2B没有网络效应,多一个用户都会增加成本,所以必须要追求落地赚钱,否则无法实现爆发的阶段。
具体说来,商业化有两个方向:一,要么找投资人要钱;二,要么用你的产品赚钱,当资本不好的时候,你应该寻找所谓自己的产品赚钱这条路。
就资本阶段来看。2014年、2015年VC市场上钱很多,创业者可以拿投资者的钱支撑未来发展。但2018年资本趋冷,不能再靠市场的热钱,企业必须自己赚钱。
第三点,虽然我们分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但它跟O2O这种商业模式的发展节奏不一样,二者不具有可比性。人工智能的发展分期往往都是按照十年、二十年作为划分维度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家认为达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叫做强人工智能,属于中间状态,要达到这个阶段,至少还有20年,也就是2045年至2050年。
另外强调商业化,并不否认研发的重要性。而是说所有研发做的事情必须用商业价值驱动。比如我们有一家兄弟公司叫深鉴科技,清华大学的几个博士做的,今年六、七月份几百万就把公司卖了。因为他们现在没办法落地,他们有技术,但是他们没有跟政府或企业商务谈判的能力。
腾讯新闻:现在行业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加医疗、汽车将会是下一个风口,对于企业来讲,他们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更好的发展?
黄渊普:我们其实不太提风口,大健康、金融、家居都属于行业利润比较厚,离钱近的行当。我认为人工智能会优先应用的第一个方向,就是特别有钱的行业,用钱支撑先进的技术。
比如高盛这种金融公司,就可以用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大量技术转换的工作。一个分析师一年一两百万美金的成本,不如拿一亿美金开发人工智能,相应减少一些员工就把成本就给收回了。
另外一个行当就是制造业,工厂里很多环节都在逐渐机械化。假如工作量是100%,之前机械化程度可能30%,现在可能超过50%。人力成本在大规模增加,社保和管理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机器可以24小时无休工作,也没情感。富士康就在大规模以机器换人,比如现在安检统一人脸识别,就可以节省安保的投入。这是它应有的方向。
我们还发现目前商业化成功的企业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 CEO也是他们的Sales,这是一个典型特征。纯技术男搞不定,商业化做得好的公司,60%CEO都是有技术背景的销售,因为他们需要跟政府、大公司打交道。
第二,企业本身组建了不错的销售团队。很多技术公司有一点太理想主义、研究机构的氛围太浓。这些公司本身还是有价值的,但大多数会被收购。从我们发布得百强企业榜单来看,其中60%、70%都有很好的销售团队和品牌团队,地推+品牌+一个好的CEO大Sales是基本模式。也有少数个别的,靠政府重点扶持,但也不能完全靠政府,毕竟政府订单也需要跟政府打交道。


专访:黄渊普 亿欧公司 联合创始人


腾讯新闻:50年后人类水平的AI机器人会产生,电话推销员、会计、保险业务员都有可能被淘汰,也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人工智能的研发是极大的依赖于人和制度的,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黄渊普:不是人被淘汰,是岗位被淘汰,这个需要澄清。人面对变化,就算慢一点也总归会重新择业。
举个例子,过去20年我们明显看到,由于自动翻译机器和程序的出现,导游和翻译的减少了,用机器翻译虽然有些语法错误,但也能够看懂。行政人员也面临失业风险,我是湖南人,2000年我老家的年轻人去深圳打工,要么去工厂做鞋做玩具,要么做文员,他们没去大学,只接受过打字员的培训,后来也纷纷失业了,现代公司都可以自动把语音转成文字,稍微一校对就好了,这叫岗位的替代。
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未来肯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综合岗位,生产力层面更多需要创造力,我现在也说不好,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我估计人不会被取代。
我不认为人的制度会比机器制度会更好。我最近在反思,假设把人当成机器人来看,我们的系统是残缺的,比如输入一个信息,我们输出的决策往往不是最科学的,当我们收到一个批评的消息,大脑的直接反应是回怼,可能大多数机器人会比我们反应的要好一点。
我们现有制度是好的,但可能需要改善。《三体》里提到,三体人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他们不会撒谎,所以他们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假设三体人是更高端的文明,从社会组织来讲,信息不对称性越小的国家或企业组织往往发展得越好,我们未来的制度要朝着更高文明的标准去适应更高文明的人工智能时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文登之窗 ( 鲁ICP备09074927号-2 )  

GMT+8, 2025-5-1 03:28 , Processed in 0.46602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