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23时34分许,西汉高速陕西段发生一起大客车碰撞隧道口事故,造成车内36人死亡,13人受伤。目前伤者已送往当地医院救治,事故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初步了解,该客车自成都驶往洛阳,在途经西汉高速秦岭一号隧道南口时,因撞到隧道墙壁发生事故,事故车辆号牌为豫C88858号红色宇通客车。目前秦岭服务区B区和林场停车区临时交通管制,事故仍在处理当中。
你走过西汉高速秦岭隧道这条路吗,来谈谈你的感受吧。
区域问答达人:瞰云南
“走在隧道内几乎有种窒息的感觉”
首先对事故伤亡的朋友表示哀悼。之前回老家走过这条路,还在隧道内超速着过一张罚单,秦岭隧道内是60码,出来后是80。从成都到西安大大小小的隧道至少有一两百个,特别是秦岭隧道辣么长,一号隧道、二号隧道相连,如果之前服务区没有休息,走在隧道内几乎有种窒息的感觉。
进入隧道前,道路突然变窄,这是设计缺陷,但是最致命的是,没有减速带、标线指示。中国大部分隧道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外面三车道隧道两车道,或者外面四车道隧道3车道。
客观的说,大巴车经常跑的话,应该知道这些的,我不知道是因为夜间没看清前方是隧道的缘故,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这是低级错误,夜间外面是黑的,隧道是亮的。
云南之前颁布了一条,部分隧道内禁止变道、超车。虽然作用不大也会减少一些事故吧。
腾讯网友:思念·北方
“哪怕慢一点也要保证绝对的安全”
过年从山东开车去四川内江,走的就是这个路线,走过三门峡来到陕西地形就发生了变化,隧道和弯路开始变多,尤其是陕西到四川地界的时候,这是太紧张刺激,而且那是我第一次开这么久的车,一路上还好都是晴天,车上载着老妈妻子还孩子,所以我丝毫不敢怠慢,哪怕慢一点也要保证绝对的安全,最终车辆安全到达。
腾讯网友:Naruto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在这条高速上走过七八十次的人,我来说一下,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建设这条高速之时,为了避开大熊猫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绕行了30多公里,为什么这条高速连个应急车道也没有呢,走过的人都知道,地形所限,两边都是大山,根本没有空间扩展车道,出事的地方刚好就在秦岭服务区刚出来的第一个隧道,离了有200米不到左右。
为什么突然从三车道变成两车道问题呢,我认为是距离问题,每个服务区与主路汇合时都有个过度道,但服务区与大山离的太近,导致这个过渡道根本没有足够的距离,如果为直插进主路的形式则更加危险,所以不得不采用这种形式。
对于此次陕西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有网友说司机疲劳驾驶,也有途经过该隧道的网友表示,这段高速存在设计缺陷,车辆进入隧道前车道变窄,所以该隧道事故频发。为何秦岭隧道易发生交通事故?有什么建议吗?
企鹅号:话题君带你看热点
“海拔逐渐降低,路面在极长的距离上这样“陡”的下行,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秦岭一号隧道所在的西汉高速公路,是事故频密发生地区。仅2013年1月至5月,西汉高速共发生事故252起,其中隧道内发生事故144起,占全线事故比例57.14%。
秦岭一号隧道为什么事故频发?秦岭1号隧道海拔1400米,而西安市平均海拔650米,从秦岭1号隧道到西安绕城高速,在64公里的路上,海拔逐渐降低,路面在极长的距离上这样“陡”的下行,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罕见的。
车辆在隧道内一直下坡行使,大型客车货车驾驶员频繁使用制动,可能使刹车磨片发热,出现“热衰退”现象,从而导致制动效能下降甚至控制失效。在加上很多驾驶员反应,在秦岭一号隧道的很多隧道口,道路突然变窄,这对驾驶员的操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议:从洞外进入隧道,人眼的适应时间大约为10秒左右,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在进隧道前提前降低车速。所以在进入隧道时一定要减速行驶,行至隧道入口前约50米左右,打开前照灯、示宽灯、尾灯,及时察看车速表,根据隧道口标志上规定的速度行车。
纪实摄影师:张新民摄影
秦岭隧道设计当初采取的是低指标。线形设计指标低,易引发事故。举例:平原区设计车速如果是120公里,转弯半径就大,司机视野就好,相对来说安全系数就高。山区隧道设计有难度,但如果弯道设计大一些,视野就会好一些。如今隧道平曲线和纵曲线设计指标放的比较低,就会影响司机视线,容易出事故。
那么,究竟是道路设计问题,还是司机疲劳驾驶?腾讯网友们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知名青年摄影家:微言薄语
我在这条路上跑过十多次,每次走到这里都心惊胆战的,现在一出交通事故就说疲劳驾驶,超速驾驶,交通工具日益发达车速越来越高,而且超速摄像头越来越多,这个路段往西安方向是下坡,车流还很大,限速反而影响交通安全。这处隧道入口设计突然变窄,这地方出的车祸已经有很多起了,为何不做减缓变窄,非要出了这么大的事才改进?这难道不是人祸吗?
腾讯网友:yyt
“从没跑过该线路的司机,首先都得从跟车做起,否则根本取得不了驾驶资格”
本人开了20年大客车,因为这次出事的是大客,而且是跨省际运行的大客车,这种车辆必须双驾,固定线路行驶。
双驾都必须对沿途路况很熟悉,从没跑过该线路的司机,不管你是多少年驾龄,首先都得从跟车做起,否则根本取得不了驾驶资格,事故车辆车头损毁严重,说明当时车速不低,那么除去机械故障的因素以外,疲劳驾驶是唯一的解释。跟道路设计无关。
海事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副主任:钱红波
“宽容性道路设计认为司机的错误是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只有提升路侧安全设计和建设水平才能避免这样的惨痛车祸。”
分析这起交通事故的原因,不外乎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的原因。大客车驾驶员深夜行车,由于疲劳驾驶或分神,将车开出正常行驶车道,另外,乘客多半没有系安全带,所以造成惨烈伤亡。
第二方面车的原因,事故现场大客车座椅安装强度不够,猛烈碰撞时断裂解体堆积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即使系了安全带的乘客也很难辜免遇难!这是中国大客车制造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三方面即路的方面。个人认为这也应该是造成这起事故的最主要的因素。从事故现场照片来看,隧道外的道路断面比隧道内宽度有明显突变,但隧道外面护栏与隧道内壁之间没有任何过渡连接设计,造成隧道侧墙外露,且没有任何吸能防撞设施设计,造成失控车辆与隧道侧墙形成正碰,这种正碰能够幸存几率微乎其微。
另外,也没有看到隧道内外光照强度渐变设计与依次渐变限速设计,以及隧道口路面抗滑设计。所以建议如下工程改善对策:
1、洞口外混凝土护栏向隧道洞口过渡,并使护栏迎撞面与检修道內沿平齐。
2、路面标线主动诱导车辆向左侧偏移。
3、隧道口前依次设置减速标志,路面采用振荡标线与彩色沥青路面处理,引导司机减速,防止路面打滑。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事故原因归结为人的因素,而应树立宽容性道路设计的理念,宽容性道路设计认为司机的错误是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只有提升路侧安全设计和建设水平才能避免这样的惨痛车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