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行”摄影采风——印象西安
本帖最后由 涛哥 于 2012-11-17 13:47 编辑2012年10月30日,文登摄影家协会一行四人飞往西安,开始了历时10天的陕西、山西摄影采风之旅。
第一站是古城西安,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根据事先的日程安排,采风团在西安只待一天。10月31日,我们选择了兵马俑坑、大雁塔、古城墙、回民街等几个特色景点拍摄。
在去往兵马俑坑的路上,偶然看到长恨歌广场,喊司机师傅停车,留下了这幅“长恨歌”主题照,这组雕塑以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为创作主题,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为原型,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为技法,塑造了一段传奇爱情的传神形象。
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是古城西安最著名的景点,每年3月1日至当年11月底为旅游旺季,特别是五一、十一期间,游客摩肩擦踵。还好,我们到达时游客不多,不用在回栏里排队。
进入景区,需要步行千米才能到达俑坑,两侧门市房商业气氛很浓。
可能是西安人喜欢嗑瓜子,随处可见这种现炒现卖的个体作坊。
这种现代工艺制作的小陶俑价格不高,成为外地游客青睐的旅游纪念品。
路上拍到的路甬浮雕。
奔马雕塑,栩栩如生。
潍坊风筝也在这里出现。
叶剑英元帅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题写的馆名。
按照发现时间的早晚,俑坑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最具观赏性的一号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 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
秦始皇的铜马车的四个世界第一:车盖最薄,车盖最大,至今发现过保存最完好的,最古老的。高104.2厘米,全长328.4厘米,马高92厘米,总重约1200公斤,创作于秦朝,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
铜车马有两辆,其大小是按实物一比二制作,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其设计之精巧穷极华丽、工艺之高超,无以伦比。两车各驾有四匹骏马,车上各有一名御手,造型十分逼真传神。两辆马车共由三千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反映当时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两辆马车采用了铸接、焊接、镶嵌、套接、活绞链等十多种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被誉为『青铜之冠』。
据说,真正的秦始皇陵就在对面的山下,因为机关重重,暂时无法进行考古挖掘。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民间人士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54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由此推测玄奘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2002年—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大雁塔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在大慈恩寺北侧修建了主体文化广场——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值得一看,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音乐喷泉。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4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迄今已有625年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到了西安的游客一般都不会错过回民街,不光是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区的一条街道,大约500米左右,南北走向,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的喜爱。
区内有大小形态各异、 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
晚上的回民街有着与白天不同的精彩,整条街被浓厚的市井气息笼罩,道路两旁遍布挂着电灯、汽灯的各种摊铺,主要贩卖糕饼、干果、蜜饯、小吃。
这些小摊后面则是许多经营当地风味小吃的饭馆,人多时不光店里人满为患,连店门口也会摆满桌椅。烤肉串、涮牛肚的烟火在不甚明亮的灯光下弥漫整条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边逛、边吃,看到小摊上中意的东西就和摊主还还价。
很美的一套游记组照,看了涛哥的照片似随弟兄们同行,犹如身临其境,愿你们带回更多更美的大作与同仁共飨。 好戏,我看见了镜头里的美。 跟随涛哥老师的镜头,看到西安的名胜古迹和风俗人情。精彩{: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漂亮啊。。。学习!~~~ {:soso_e179:}期待更多内容!! 色彩 精品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