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都懒 发表于 2018-1-30 21:24:58

留学生12年未回家写万字控诉父母,是父母关爱过度还是不孝子?

春节将至,回家的车票也买好了吧。但这位留美北大高材生王猛,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并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父母决裂6年。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图为万字长信开头)

他认为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正与父母有关。他的信中,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这一点上,母亲刘某并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那么,你认为是小王的做法过激还是其父母的关爱过度呢,到底是谁的错?来企鹅问答参与讨论吧。



“王猛父母的做法没有问题。”



腾讯旅游背着女儿去旅行:正是父母所做的一切,才有了如今身在美国的王猛
有一句俗话,叫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王猛父母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不然王猛也不会一路走来,都能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要知道,正是父母所做的一切,才有了如今身在美国的王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和王猛之间一直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作为父母,一直是一味地给予,一味地付出,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都给儿子;而作为儿子,一直以来,王猛都是对父母的溺爱采取逆来顺受的默许态度,没有表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觉得作为一个孩子,这种极端的方式是欠妥的。作为孩子,有什么话是不能坐下来和生你养你的父母说的?非要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呢?首先,不管怎么说,王猛能有今天,能在美国写下这篇长文,都是父母一直以来的付出。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王猛长大之后就会慢慢明白的。



心理咨询师小孩有理:一味地对父母全盘否定,不利于他的成长和蜕变
他写文的目的,第一在于自我疏解,第二在于告诉一些年轻的父母从他的经历获得借鉴。但从他写的内容看,我个人觉得还是偏颇了一些。尽管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对他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但他能找出父母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呢?一定有的。
他进了高等学府并且出国留学顺利毕业,他有一般普通人不具备的学习能力、进取精神,现在他遇到挫折,懂得想办法找咨询师并自我疗愈……这些能力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一味地对父母全盘否定,并不能有利于他的成长和蜕变。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不留缺憾的童年。
“父母的做法存在问题,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博士幻世魔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
在很多情况下,一旦遇到父母跟子女之间发生问题,很多情况下大家会把责任归咎在子女身上。很多人会说父母培养出来了一个白眼狼,孩子实在是不懂得感恩,不过在这件事情当中,其实很大程度上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时候会比想象的更严重。当然不是从这一份万言信当中进行判断,有很多的因素已经表现了孩子有很多的压力和苦恼没有人能够分享,并且他的快乐喜悦也不是父母所理解的。
很多人会说孩子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就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完全相信父母的出发点不错,但是在具体的处理上面还是要多考虑一些,毕竟出来了一个这样好的学历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
二级心理咨询师小孩有理:对孩子的控制,就是以“爱”之名的控制
父母的做法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反观中国的父母,这样的做法又是普遍的一类,只是文中的父母做得更极端了一点。老师要求穿短裤,母亲自己觉得应该穿长裤就必须穿,使得孩子遭遇老师的不满。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文件夹被弄坏,给孩子灌输: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从这两件小事儿上可以看出父母把对外在的不信任,唯恐伤害到孩子的担忧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心生向外拓展的恐惧,从而不得不向内,依靠父母。也许并非有意为之,但父母这种担忧和传递出的信号,可以成为对孩子的控制,就是以“爱”之名的控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真爱,不仅在于保护他不受伤害,更在于敢放手,让他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辨别能力和适应能力,而这需要父母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担心。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明显得看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做法的确在剥离孩子的感受,孩子尽管表面优秀,却始终有种被摆布,找不到自己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很要命,要孩子在成年后再山路十八弯地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万分辛苦。王猛很多年不回家,不与父母联系,也许正在“找自己”的途中。



企鹅答主炯炯:我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包括学校的老师眼里,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正常”
我觉得中国式教育里,确实存在父母过于控制孩子的问题,比如不许看“闲书”,控制孩子穿什么衣服买什么衣服,控制孩子报志愿,甚至控制孩子长大以后和谁结婚等等。“明明正常的孩子,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又讽刺又好笑,我觉得他的父母一直觉得他正常就是因为他成绩好吧,我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包括学校的老师眼里,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正常”,总之成绩好就行了,至于孩子的心理、人际交往、生存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没有问题,没人关心。我希望这个男生可以走出来,他的父母也可以多理解他一点。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做自卑与超越,人过去的经历和家庭是会决定人的性格,但过去时光里的那些障碍是不会一直阻碍你的。
在写给女儿的诗里,母亲海桑说“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甚至不是我的孩子,神明通过我将一口生气传递给你,总有一天我将成为无用的东西。”既然父母不是孩子一生的守护神,那么该怎么消化和调节“父母过度关爱”所导致的负面情绪?你和父母有过什么争执?
企鹅答主白菜包子:我并不会责怪父母,因为我知道,父母对我的教育是他们认为最好的。
我父母也总是用他们自己的想法来教育我,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个人与父母之间的受教育水平,认知程度所影响的。成年后,深入社会,回想过往,会发现我现在自身的很多问题,包括自卑,怯懦,懒惰,玻璃心,不敢承担,但我并不会像这位一样去责怪父母,因为我知道,父母对我的教育是他们认为最好的。
企鹅答主心理咨询师曹怀宁:走出父母设置的种种标准后,他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条
被过度关爱的孩子通常面对人际关系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而且经常表现得自卑、无力,对他人有回避和不信任。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爱里,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控制。对于成年后的这些孩子们来说,父母以爱之名实施的控制变得像一张看不见的网那样,禁锢着他们的行动,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先看清父母过往所做的这一切,使他们慢慢开始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是调节负面情绪的第一步。接下来,当孩子的内心对父母开始产生怨恨和怒火时,也要帮助他们去接纳这一点。他们需要明白,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与父母达成和解与原谅。只有自己把过往的一切看清,并走出父母设置的种种标准后,他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条,此时,和解与原谅才能自然地、坚固地建立起来。
(参与本条企鹅问答,请通过腾讯新闻客户端打开本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学生12年未回家写万字控诉父母,是父母关爱过度还是不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