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早报】茅台市值盘中破万亿 政府将不再垄断住宅用地供应
30秒要闻速览:[*]茅台市值盘中破万亿 股价800元前止步
[*]证券日报:人民币汇率创20个月来新高
[*]证券时报:一行三会发文 强化金融支持脱贫攻坚
[*]经济参考报:今年国资国企将迎全局性改革
[*]金融时报:银监会明确今年银行业治乱象八项重点
[*]第一财经:政府将不再垄断住宅用地供应
[*]中国证券报:夯实多层次市场塔基 新三板整装再出发
[*]管控货币将终结负债驱动模式
[*]不要期待楼市调控会松绑
[*]大型煤企下调煤价 市场观望情绪升温
[*]债市调整延续 市场利率难言见顶
茅台市值盘中破万亿 股价800元前止步
2018年1月16日,各家报纸及官网头条均关注茅台股价。在2018年茅台酒厂提价政策的催化下,1月15日早盘,贵州茅台在众多期待之中终于突破万亿元市值。证券时报报道,茅台股价突破万亿之后立足未稳,只维持了几分钟。
虽然对贵州茅台仍是一片看好,但在市值破万亿之际,也有人喊出茅台已经出现“双泡沫”。在中泰证券的“万亿市值”研报发布81天后,贵州茅台市值在1月15日早盘突破万亿,股价也直逼800元高位。1月15日开盘,贵州茅台直接涨至799.06元,离800元大关不足1元距离,与此同时贵州茅台市值也达到10036亿元,正式突破万亿市值大关。但随后在大盘震荡走低的过程中,贵州茅台收盘跌0.39%,收盘价785.37元,收盘市值9866亿元。
如今,白酒业传统的销售旺季即将到来,“缺货”、“涨价”在茅台身上不断上演,那么,在距离春节近一个月时间内,茅台酒的价格又将如何演绎呢?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山东以及北京的部分商超、专卖店、餐饮酒店,就茅台酒价格走向进行了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春节前茅台酒紧俏价格有走高趋势。贵州茅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茅台酒厂将加大市场投放量,准备在春节期间投放7000吨茅台酒。
在山东某城市,53度飞天茅台酒的价格有的酒水行已经标注1750元/瓶,有的烟酒店甚至一瓶难求,无货可供。不过,在一家酒水连锁行,虽然销售员表示目前飞天茅台的价格是1499元/瓶,但是,1299元/瓶的价格依然可以拿到。
突破万亿市值让贵州茅台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巅。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场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的消费股,进入到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平安等巨头占领的万亿阵营。——编者注
【2018年1月16日各大报头版头条】
除了共同关注茅台股价,各家报纸或官网头条新闻关注点均有不同。以下为今日各报头版头条内容。
证券日报头条关注:人民币汇率创20个月来新高
《证券日报》记者从外汇交易中心获得的数据显示,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574,较上一个交易日大涨358个基点,创2016年5月3日来新高,人民币连续三日上涨,累计上涨633个基点,涨幅达0.97%。另外,在岸和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均实现大幅上涨,午间双双突破6.42关口,截至记者发稿前,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报6.4255,较上一个交易日上涨410个基点,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报6.4258,较上一个交易日上涨322个基点。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王青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15日人民币汇率上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今年以来各类宏观指标显示,欧洲经济延续强劲复苏势头,欧洲央行近日宣布将收紧货币政策。受此影响,近日欧元大幅上涨,由于欧元在美元指数中占比接近六成,美元指数也因此走跌。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很大程度上受美元指数影响,弱势美元直接推动15日人民币出现大涨。
“其次,近日国内连续出台金融严监管政策,市场普遍预期2018年国内金融环境将有所收紧,这也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有力支撑。”王青认为。
有观点认为,近日汇率上涨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前期升值趋势的延续。二是国内经济超预期增长。三是欧洲央行将收紧货币政策,带动美元指数进一步下降。四是离岸市场做多人民币的套利交易增加。——编者注
证券时报头条关注:一行三会发文 强化金融支持脱贫攻坚
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1月15日,“一行三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意见》从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创新发展保险产品、推进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以及优化机构监管考核等共计13个方面对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作出全方位部署。
《意见》要求金融部门坚持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设深度贫困地区,力争2020年以前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每年高于所在省(区、市)贷款平均增速,为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央行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再贷款倾斜力度,到2020年,力争每年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占所在省(区、市)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除了加大贷款支持外,要优先下沉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网点,力争2020年底前实现助农取款服务在深度贫困地区行政村全覆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与此同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并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信用贷款业务,提高信用贷款金额,促进深度贫困地区信用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参考报头条关注:今年国资国企将迎全局性改革
《经济参考报》1月16日报道,2018年,国资国企将迎来全局性改革。《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1月1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提出,今年要着力抓好八方面重点工作,其中改革试点从单个走向综合,未来要实施“双百行动”,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推进综合改革。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国有企业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主要工作是去杠杆、减负债、防风险,将制定央企投资监督细则,并研究建立中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监控报告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17年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利润总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23.5%。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创五年来最好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本轮国企改革的突破口,2017年电力、石油、天然气、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领域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入各类投资者40多家,资本超过900亿元。中央企业首批10户员工持股试点子企业完成首期出资入股,27个地方158户企业试点有序推进。——编者注
金融时报:银监会明确今年银行业治乱象八项重点
中国银监会2017年组织开展了“三三四十”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下大力气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取得阶段性成效,银行业经营发展呈现出积极变化,整体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是,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的一项常态化重点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切实巩固前期专项治理成果,着力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做精专业、合规经营、稳健发展。
《通知》对2018年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提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性的工作要求,明确设定评估、检查、督查和整改等环节,以评估检验质效,以检查锁定问题,以督查确保真实,以整改促进规范。要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深挖细查,规范整改,严肃问责,并严格纪律执行。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屡查屡犯问题、重大案件和风险事件,依法进行处罚,提升监管威慑力。
第一财经:政府将不再垄断住宅用地供应
第一财经1月16日报道,中国楼市供给侧改革正在推进,多主体供应居住用地和住房的格局有望加快建立。据新华社报道,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15日说,我国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深化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推动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这意味着,政府将不再是住宅用地的唯一提供者,房地产开发商也不再是一手住房的唯一提供方。过去多年,我国城市商品房开发的模式一般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从政府部门购得国有土地,然后进行开发并对外销售。其特点之一是由政府土地出让部门提供土地,二是必须是国有土地,集体土地须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方能出让。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上述国土部的表态应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举措之一。
政府不再垄断住房用地,除了可以盘活非房地产企业自有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是一个可以提供住宅用地的供应渠道。——编者注
中国证券报:夯实多层次市场塔基 新三板整装再出发
从“分层、交易、信披”制度改革三箭齐发,到“三类股东”问题首次明确,新三板改革稳中求进,将激发市场活力;从五年前的“小舢板”到如今挂牌企业突破1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比达95%,新三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从立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到如今初步形成多元化直接融资体系,新三板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塔基”功效渐次发挥。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称,新三板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也存在流动性不足、定价功能难有效发挥等问题,期待在差异化发行交易制度、分类监管制度等方面出台更多的“制度红利”。
目前,新三板是全球上市(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证券交易场所。来自全国股转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与总市值分别为11630家和4.94万亿元,分别是市场初建时的33倍和90倍。——编者注
【其他要闻集锦】
管控货币将终结负债驱动模式
经济参考报1月16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随着货币供给总闸门受到有效管控,当前我国金融机构负债驱动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17年5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6%,30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金融机构负债难度显著上升,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普遍感觉乏力,从而抑制了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截至2017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0%,增幅较2016年末下降5.8个百分点。金融市场利率中枢出现了明显抬升,2017年11月份全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92%,较上年同期提高0.58个百分点。整治金融乱象形成强监管、严处罚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合法、不合规的金融业务得到有效治理,其中金融乱象最为突出和典型的同业投资、理财业务也出现规模收缩,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在负债层面的刚性约束。
以上情况已经充分表明,随着主动负债压力的显著上升,金融机构负债驱动模式已经难以维系,资产深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需要金融机构更加重视资产的经营与质量管理,有效管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加快资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审慎选择资产经营标的,根据资产期限和结构进行选择性负债,最终有效管控流动性。
不要期待楼市调控会松绑
证券时报1月16日发表文章认为,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风向似有变化,楼市调控放松的传闻四起,某房地产大佬预期今年房价大幅上涨的消息广为传播却难辨真假,吸引人才落户竞争与购房资格定向微调相结合,这些或真或假、有实有虚的纷繁信息开始搅动着楼市过度敏感的神经,归根结底无非是要通过引导各种舆论焦点试图扭转当前楼市风向,营造房价再度明显上涨的氛围。但时过境迁,房价再度明显上涨的空间已极大收缩,“房住不炒”已奠定了楼市运行主基调,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也减少了房地产业与稳增长的内在联系,强金融监管环境下金融去杠杆将有效管控资金总闸门,住房投资炒作已失去基础。
从近期各地微调的情况看,并没有也不太可能会偏离或背离“房住不炒”的楼市风向。
从地方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看,过去所熟悉的房地产与地方政府稳增长的内在联系并非牢不可破。近期,地方政府挤GDP水分的情况开始增多。这表明唯GDP政绩观的市场在改变,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动力在增强。
大型煤企下调煤价 市场观望情绪升温
证券日报1月16日报道,1月1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报告期1月6日至1月12日,“CCTD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所采集的环渤海地区三种现货动力煤价格终止上涨。其中,CCTD5500报收于617元/吨、CCTD5000报收于598元/吨,均与1月8日发布的价格持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分析认为,影响报告期环渤海地区动力煤供求和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发电企业的电煤采购压力难以舒缓;第二,进口煤炭对市场资源的补充作用尚需时日;第三,支持环渤海地区的动力煤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第四,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主动下调动力煤销售价格。
山西五家大型煤企统一下调煤价至少15元/吨。此次统一调价的5家煤企为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潞安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晋能集团。——编者注
债市调整延续 市场利率难言见顶
中国证券报报道,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仍将是监管大年,金融去杠杆与金融生态重塑进程不可逆转。对于债市而言,情绪冲击最剧烈的阶段可能已过去,但机构行为调整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很长时间。在金融业回归本源、脱虚向实过程中,债市将持续面临需求端收缩,调整趋势很难扭转,且未来还将面临一系列潜在冲击,市场利率可能维持高位甚至进一步走高。
1月15日,债券市场延续弱势调整。国债期货全线下跌,10年期国债期货距2017年11月的低点近在咫尺。现券市场收益率继续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来到4%附近,考验“关键位置”的支撑,而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在突破5%之后进一步走高,活跃券已成交到5.05%一线。
与2017年四季度跌得“莫名其妙”相比,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调整其实是“事出有因”。接踵而至的监管政策既为2017年四季度的调整提供注脚,也为2018年开年以来的调整提供理由。在10年期国开债确认突破有效之后,市场几乎已认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破4%没有悬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