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1998 发表于 2018-1-2 09:08:45

【投资早报】2018年股市十大预言 北京二手房成交量重返万套

30秒要闻速览:


[*]保持IPO常态化 继续完善退市机制
[*]证券日报头条关注:2018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
[*]证券时报头条关注:去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同比腰斩 12月重返万套
[*]中国证券报头条关注: 中国跨出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新的历史
[*]经济参考报头条关注:2018年国企国资改革将打造升级版
[*]去年近八成权益类基金获正收益
[*]银行存款减少万亿并非坏事
[*]机构推波助澜地方违规举债
[*]资产管理公司资管新规新年落地

保持IPO常态化 继续完善退市机制

2018年1月2日,各家报纸及官网头条均关注 2017年12月29日,证监会网站集中公布的对2017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47份答复文件。这是近3年证监会公布答复内容最早的一次。答复回应了市场诸多热点,包括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内地和香港金融互联互通、IPO(新股首发)扶贫“绿色通道”政策适用、完善退市机制、“三类股东”作为拟上市企业股东适格性问题等。同时,证监会还透露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证监会表示,近年来,证监会保持定力,适当加快新股发行节奏,不断健全新股发行常态化机制,支持不同类型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壮大,对疏通实体经济发展“血脉”发挥着积极作用。下一步,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不断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规范发展债券市场,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在答复关于深化内地和香港金融互联互通的提案时,证监会表示,对于提案中提出容许香港中小型券商在内地经营港股通业务的建议,证监会将在内地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整体框架下予以积极研究和统筹考虑,有序扩大证券基金领域对外开放。同时,将完善相关机制规则,研究有序扩大互联互通标的范围,逐步放宽投资限制,将加强内地和香港的监管合作,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创造条件。
此外,针对“三类股东”的问题。证监会表示,并未在IPO申请及受理阶段设置差别性政策,已有多家存在“三类股东”的拟上市企业提交IPO申请获受理。同时,鉴于“三类股东”作为拟上市企业股东涉及发行人股权清晰等发行条件及相关信息披露要求,目前,证监会正积极研究“三类股东”作为拟上市企业股东的适格性问题。

【2018年1月2日各大报头版头条】

除了共同关注证监会文件,各家报纸或官网头条新闻关注点均有不同。以下为今日各报头版头条内容。

证券日报头条关注:2018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

2018年1月2日,证券日报发表文章关注2018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
预言一:2018年中国GDP增长保持在6.7%左右,CPI上涨2%左右。
预言二:2018年M2同比增幅为10%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幅为12%左右。
2018年“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预计为实现对宏观杠杆率的有效控制,贷款和社融增速都会较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幅将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
预言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6.4至6.8区间波动。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2018年还将继续向前推进,这些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稳定形成一定的支撑。
预言四:上证综指有望上穿3700点一线,消费升级是长线主题。
鉴于上证综指已连续两年稳定运行,2018年很可能上破2016年初的3539点,上穿3700点甚至冲击更高位置。预计3000点至3100点则是强有力的支撑区域。
预言五:新股发行“包容性”增强,培育A股互联网“独角兽”。
取消审核、暂缓审核以及排队企业终止审查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我们预计,2018年新股发行将保持常态化,但“对于不合规的企业,要勇于投否决票”的思路不会改变,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
预言六: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放宽,与A股“入摩”时间重合。
预言七:深化互联互通机制,沪伦通启动提速。
中英双方同意加快推进准备工作,适时审视启动“沪伦通”的时间安排。沪伦通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大举措,预计在2018年将取得实质性突破。
预言八:新版《证券法》有望通过,《期货法》迎来立法窗口期。
目前的《证券法》修订草案已比较成熟,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有望在2018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
预言九:财税改革进入新阶段,地方税将“扩围”。
虽然新《预算法》已颁布三年,但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未落地。预计2018年将出台《预算法实施条例》,并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总体方案》。
预言十:房价环比增幅将持续收窄,住房租赁市场进一步扩大。
预计2018年一季度市场将进一步降温,房价环比增幅将持续收窄。预计2018年全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平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均降温。

证券时报头条关注:去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同比腰斩 12月重返万套

在连续6个月成交不足万套之后,北京二手房成交量重返万套。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17年12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达到10245套,环比增长20%;全年成交量为136237套,同比跌幅近五成。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成交量重返万套对于北京二手房市场来说依然低迷,2018年成交量将延续缓慢增长的态势,价格以平稳为主。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在3月份达到历史高点25952套,“3.17新政”之后,成交量持续下滑,4月降到16902套,5月继续降到10801套,6月更是降到了8918套,随后6个月成交量持续低迷,到10月达到年内最低点6162套,在11月恢复至8千套以上后,12月重返万套之上,达到10245套。
东城区某房地产中介告诉证券时报记者,2017年底那几天市场成交火爆,很多客户已经看了一段时间房子了,多方比较之后,选一套最合适的就出手了,估计明年2、3月份成交可能会小幅反弹。
对于2017年12月北京二手房成交反弹的原因,有观点认为,一是市场本身刚性需求还在,包括改善和首次置业需求;二是从5月房价回落到12月整体降幅超过12%,对购房人来说房价比较便宜,选择范围较大;三是春节前有人结婚、乔迁等季节性因素。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12月的交易反弹在正常范围。——编者注

中国证券报头条关注: 中国跨出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新的历史

中国证券报1月2日发表2018年新年献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气势恢弘的史诗般征程在我们脚下延伸。
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起点。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军,离不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将成为高质量的标志;经济体系中低效率洼地将被填平,体制机制“藩篱”将不断破除;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驱动发展,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主动“抢跑”。毋庸置疑,高质量发展给各类资本开启了重大投资机遇和企业做大做强的历史契机。
2018年,宏观经济运行“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调整结构着力“进”。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必将被攻克,一些旧的制度“藩篱”必将被打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将取得新进展。环保治污出重拳、推进大数据战略等,指明了投资方向和市场契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既防“黑天鹅”事件,也防“灰犀牛”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将取得扎实进展。

经济参考报头条关注:2018年国企国资改革将打造升级版

2018年国企国资改革将迎来完善升级版。《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变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预计以授权经营体制为主的国资改革,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牛鼻子”,国资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出台后,放权、授权范围将进一步细化和扩大。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在酝酿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关公司的组建势必加快,综合性改革将深化。
随着前两年“1+N”政策框架的形成和十项试点的推开,2017年国企国资改革进入施工期,迎来落地见效之年。2017年前11个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467397.6亿元,同比增长14.5%,利润总额26008.1亿元,同比增长23.5%。中央企业实现营收2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利润总额13253.3亿元,增长17.2%,增速创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编者注

【其他要闻集锦】


去年近八成权益类基金获正收益

中国证券报1月2日报道,2017年公募基金规模和业绩数据显示,权益类基金更受青睐,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明显,绩优基金的回报率超过60%。
金牛理财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剔除货币基金,混合型基金在各类型基金中规模排名第一,达20750.5252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债券型基金,规模为18967.917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为6676.4729亿元;基金中的基金(FOF,含联接基金)规模为692.3715亿元;QDII规模为169.6805亿元;其他基金为171.948亿元。
2017年,基金发行出现明显分化,具有品牌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单日吸金百亿元,但也有不少基金公司发行吃力。2017年三季度以来,新基金发行逐渐偏向权益类市场。

银行存款减少万亿并非坏事

证券时报1月2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文章指出,2017年以来,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尤甚于往年,特别是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同比大幅少增。据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居民储蓄新增3.82万亿元,相较于前年同期新增4.54万亿元,去年前11月储蓄少增超7000亿元。
出现存款增幅下降的现象,基本符合商业银行的判断,据银行机构人士普遍反映,今年的存款业务开展更显严峻,而且在他们看来,央行公布的数据还难以反映真实真情,认为去年减少的额度起码应超万亿元。
单纯从银行经营角度考虑,存款减少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确实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为放贷规模要受资本充足率限制,在存款大幅减少情况下银行放贷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资本;而且,存款减少会影响各种业务的扩张,有可能导致经营效益的下滑。显然,存款减少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能力的下降,对缓解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银行存款下滑也是特殊经济时期的一种正常反映,不值得大惊小怪。
银行存款分流虽暂时会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可让银行减轻负债,卸下巨额、沉重的存款负债包袱,降低经营成本。——编者注

机构推波助澜地方违规举债

证券日报1月2日报道,财政部日前再次通报,四川省巴中市、成都市新都区查实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江西省丰城市存在违规使用置换债券资金相关问题。除责令限期整改,还依法依规对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给予行政撤职、行政降级、行政记过等不同程度处分。
对于四川省的情况,通报显示,2014年-2015年,为支持四川巴中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借款融资,巴中市政府同意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融资请示,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市政府、市财政局向相关单位出具承诺函,承诺将还本付息资金纳入预算或在新城公司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时安排财政资金偿还有关债务,2014年至2015年共涉及合同金额23.12亿元,其中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继续到位资金14.13亿元。
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要着力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编者注

资产管理公司资管新规新年落地

经济参考报1月2日报道,银监会日前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明确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并通过设定差异化的资产风险权重,引导其按照“相对集中,突出主业”的原则,聚焦不良资产处置主业。《办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强调,结合资产公司业务经营特点,设定适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明确第二支柱监管要求和信息披露监管要求。
本次《办法》在明确不同资本分类的基础上,细化了相应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其中,要求集团母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9%,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这比商业银行相关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还要略高。
在资产风险权重方面,银监会通过差异化的权重设定,促使资产公司聚焦不良资产主业。据记者查阅,在有关资产风险权重要求的附件中,银监会对四大AMC公司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设定了较低的风险权重,其中,批量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风险权重是50%,其他形式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的风险权重是75%,收购非金融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风险权重是100%。
而在股权投资一项中,相比其他项目,对市场化债转股、围绕不良资产开展的追加投资两项设定的风险权重较低,均是150%。其他股权投资项目的风险权重则比较高,例如,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是250%,有控制权但未并表的工商企业的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是800%。
有业内人士坦言,监管新规显然是在鼓励收购不良资产和市场化债转股。最大的利好是债转股不并表,这将加速未来债转股落地。——编者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投资早报】2018年股市十大预言 北京二手房成交量重返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