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发表于 2017-6-30 14:26:36

做爸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却总是被忽略!

孩子小,无所谓有感受,这是很多父母的观念。
他们觉得小孩子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立的有着自己想法的个体。
而是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产品”。
01
我朋友给我讲诉了她工作中的一件事,有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去参加亲子课程。一进门母亲随手找了个呼啦圈,让孩子自独在大厅玩儿,就自顾自和其他人招呼寒暄去了。
因为第一次来,男孩儿显然不太适应新环境,一直低着头,避开了所有想打招呼人的目光,感觉好像房间里除了他和母亲,没有别的人。他偶尔对投影仪感到好奇,伸手摆弄几下。母亲只要看到就会提醒他:“别乱动!别乱跑!”母亲虽然声音很大,儿子就像没听到一样。
快上课了,母亲把孩子喊到身边。男孩手里玩的呼啦圈时不时会碰到旁边的人,母亲总要叮嘱孩子小心。


我朋友微笑着问这位母亲:“你的孩子感觉怎么样?”可能突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她一下变得很紧张,赶紧解释为什么会带孩子来——实在没有人帮忙看孩子,朋友又特别推荐她听听我们的课,等等。
她是单方面以为我朋友不愿意她的孩子到这儿来,尽管没有人就此表达过任何质疑,她又说了很多解释的话,表示歉意——就是始终没有回答我朋友的提问:“你的孩子感觉怎么样?”朋友是想通过提问,请母亲感受一下孩子当时的感受如何,开心否?放松否?安全否?通过这些感受去发现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
我朋友又问那位母亲:“您来这里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孩子的教育。”
“孩子现在就在您身边,您看一看,他的感觉如何?”
“挺好的。”我朋友能感觉到,这是句不假思索的客套话,一种出于习惯的礼节性回应。
听到这里,我很想说一句:做爸妈的,你真的顾及到了孩子的感受了吗?
02
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
“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父母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


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
03
孩子就在你的身边,你真的了解他的感受吗?这或许也是世间最远的距离,彼此距离为零,内心的距离却是千山万水,也许我们总是“自以为”为标准去判断孩子的行为,作为那个标尺。亲爱的,你与孩子之间是这样吗?父母常对孩子说“宝贝,我们爱你”,是否也想过——无论自己有多么关爱孩子,最终能有效到达孩子那里的,被孩子们感受到的爱到底有多少呢?这,决定了亲子关系的品质。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做父母的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合理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沾污。轻则呵斥,重则打骂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导致自卑的心理,那些迷信于棍棒的父母要好好地反省一下,其实尊重孩子要从家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经常挨打的孩子越是犯错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已经有种潜意识的反抗力量了,而这种力量可不是你的棍棒能改变得了的。所以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心里入手。在家里不要发号施令,而是采取谈心,提建议的方式解决问题,要建立家庭民主生活会制度。
让孩子感受快乐时光,享受温馨,沐浴春风之中,就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受益终生,拥有美好人生的丰足资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爸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却总是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