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水户外 发表于 2015-9-25 15:21:55

【驴友诗话】窟窿石秋韵

  “红芒怜静思,深与雨相宜。馀滴下纤蕊,残珠堕细枝”。雨后的乡村,旭日初升,秋风习习,凉意阵阵,空旷的田野上弥漫着纱缕般的平流雾。  下车,整装,围拢,自我介绍,二十多个兄弟姐妹依次排成一列长蛇队伍,迈着轻松愉悦的脚步,走进茂密的森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若山水融合,便宛若世外桃园。我们说说笑笑,右侧是果园,左侧是小河,远望针篦状的窟窿石,真羡慕常年住在山脚下的人们,可以领略田园般的古村风情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享受原生态的天然氧吧生活。  经过一阵不紧不慢的探索,我们站上了山半腰。不经意间,密林深处,惊起两只飞鸟,展翅远飞,更显林间的幽静和安然,如梦如诗般的神仙生活意境,醉倒了其间的每个兄弟姐妹。  近了,真的近了。窟窿石,远远眺望,恰如一颗镶嵌在巅峰上的宝石戒指,含情默默地与我们遥遥相对。  时令已近中秋,我们穿梭在崎岖蜿蜒的林间小路上,极目左右两侧,石隙间,枝桠下,处处生机盎然,各种花儿、叶儿、草儿,竭力舒展了身体,吐露着芬芳,显露着一年里最后的娇艳。更有蹦蹦跳跳的鸟儿、虫儿,唧唧啾啾,好象列队热烈欢迎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  青山出奇景,天然去雕饰。那是传说中的天蚕丝?还是海狮出山?抑或是耷拉着耳朵的天狗?尽情发挥你的超级想象力吧。


  寻石东南下,悠然见奇景。山势陡峻,形貌奇伟,一路穿越,一步一景,步移景动,似玉兔,赛乌龟,形似马……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兴奋不已,但那山,那水,那树,那景,却兀自岿然不动,虽经历千年万年,任岁月征伐,已千疮百孔,却七窍玲珑,期间,或有雅士在此畅饮,或有美人巧笑嫣然,但终逝于岁月的飘移里,唯有风中时不时传来的历史的沧桑记忆,让我们心动不已。


  终于站上了巅峰,终于攀上了窟窿石,大家依次一个个走上去,左摆个姿势,右摆个姿势,生怕错过了什么,更有矫健的冷於、好动的破铜烂锡,直接爬上了窟窿石顶端,引来大家的一阵狂拍。



  此行的难度和量都不大,但美丽的自然景致,却让我们留连忘返。一路上,我们边走,边时不时地攀上山间形态各异的岩壁和巨石,施展着灵巧如猿的身躯。其中,最为灵巧的当属奋斗,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猴子奋斗,他一会儿上,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接应困在半山腰的驴友,一会儿在巅峰上为大家搭绳子,让大家从心里感到服气、安全和贴心。
  仔细考究,窟窿石又名望鹤石、三角石,呈直角三角形状,又像是人的一只右脚,稳稳地踩在山顶上,堪比昆嵛山的灵魂孔雀石,气势雄伟,鹤立鸡群,主峰海拔370米。石脚的二拇趾叠压在大拇趾上,活灵活现,十分逼真。从正面看,石脚的中间是一个窟窿洞,最高处约1.5米,最低处约0.7米,洞宽约3.5米,洞内可容纳5至7人同时观看外景。原来的窟窿洞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由一大一小两个不同的洞组成的,在最低处五分之二的位置,还有一条石腿支撑着。据说在十几年前,这条石腿不知被谁给砸掉了,才成了现在的模样。通往此山的道路崎岖,山势陡峭,灌木茂盛,杂草横生,登山人多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很少有单独前往的。石脚上除了窟窿洞外,脚趾、脚背、脚踝上都有大小各异、形状奇特的洞孔。这些洞孔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三五成堆聚在一起,有的由大到小排列成行,有的相互串联。

  在洞内或坐、或蹲、或躺观赏洞壁时,会惊奇地发现,洞内奇形怪状的大坑小窝比外面的更胜一筹。如果有幸在大雨天观赏窟窿石,将更是一座别具一格的“水帘洞”。


  登上窟窿石,顿觉一股凉飕飕的冷风扑面而来,爬山的艰辛与劳累也随风消失了。站在窟窿石前,北眺可见北海,南眺可视泰礴顶,群峰耸动,林海听涛,蓝天白云,视野开阔,远处河湖波涛闪光,如明镜晃动,清风徐来,心旷神怡,山下屋舍如火柴盒般大小,田畴亦不过如作业本般宽阔,让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下山的脚程,简单得多,也快得多了。因为时间尚早,我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摘山枣,拾板粟,采野果,虽然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却是不亦乐乎。  重新回到山脚下的小村,看到村民篮子里新鲜的桃儿、苹果,甚至芸豆,纷纷凑上去,买得大袋小袋,满载而归。   提请注意事项:一是禁止抽烟,严防森林火灾。         二是规划线路,切忌贪多迷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驴友诗话】窟窿石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