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爱孩子 这种话请别说
孩子是家里的宝贝,许多爷爷奶奶陪着带着教育着,但是,请小心,老一辈自认为充满爱的关心、提醒、担忧,转化成语言时,往往不知不觉变了味,甚至成了伤害孩子的“利刃”。哪些话会“灼伤”或“冻伤”孩子?爷爷奶奶不妨一起来看看。本期话题我们特别邀请了育儿专家,为您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些话会伤害孩子。
无原则安抚型
走路摔倒怪地板
绊到桌子打桌子
1岁半的艳艳刚学会走路,特别有走路的欲望,但是爷爷奶奶怕她摔跤,一看见艳艳迈开小腿就特别紧张。
在艳艳行动过程中,最常见的情景是这样的——只要艳艳一摔倒,爷爷就会立刻冲上去,抱起艳艳一边哄着,一边用脚使劲踩地板:“地板坏,害我们艳艳摔倒了!以后我们要小心啊!”要是艳艳被桌子或者椅子绊倒了,奶奶会用力地拍桌子:“奶奶打桌子,桌子坏,害我们艳艳摔倒了。”
为了让艳艳获得安慰,爷爷奶奶用的力气都很大,手拍疼了,不过艳艳笑了。于是,这种方式就成了安慰艳艳的绝招,屡试不爽。
影响
推卸责任,教他逃避
这些话语似乎能带给孩子“好心情”,但长远来看未必有好处,容易让孩子形成“我的错都是别人造成的”“别人要为我的痛苦负责”“我没有对抗挫折的能力”“痛苦愤怒时可以用打来解决”等心理暗示。
建议
摔倒别急着扶,告诉他下次该怎么办
孩子摔倒了,老人可以这么做:
孩子哭了,不急着抱他起来,观察他是否需要帮助。如果找你求安慰,可以抱抱他,看看有没有受伤,等孩子不哭了,问问是不是被桌子绊倒了,告诉他下次走路时要注意看路,见到桌椅等要绕着走。最后,可以牵着孩子的手,领他从桌子旁边绕着走,让孩子记住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样,孩子从中学到的是:摔倒没什么大不了,摔痛了可以哭,不过下次要注意绕开障碍物。
高要求攀比型
别人都能爬能跑
叹自家宝宝没用
小兴3岁了,相比小他半岁的表妹,小兴显得比较“笨”,1岁半还不会走路,而小表妹不仅会走,爬上爬下也很利落。每次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小兴的奶奶总是忍不住唠叨:“你看小宝妹妹都会跑了,你连走都走不好。小宝爬得那么高,你怎么不行啊?”
听到奶奶的念叨,小兴的妈妈就劝她:“不要这么说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小兴慢慢也就会跑会爬了。”看见小兴爬不上椅子急得哭起来,奶奶又会抱怨:“哭有什么用啊,你要加油啊!”
直到小兴2岁,有一天终于和小表妹一样爬上了椅子。他兴奋地爬下来又爬上去,一边爬上爬下一边大声说:“爬给你们看,爬给你们看!”小兴妈妈看见了,直感叹:“看来孩子实在是压抑太久了。”
影响
家长恨铁不成钢,逼得孩子没自信
说这些话的家长,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虽然目的是好的,但长期这么说容易让孩子产生“我没有能力,我不是好孩子”“我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家,我干脆不做了”的想法。
建议
兄弟姐妹别比较,忽略坏的表扬好的
遇到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家长不必急躁,可以这么做:
1.停止任何比较,尤其兄弟姐妹间。
2.忽略坏行为,及时表扬好行为中体体现的孩子内在特质,比如善良、坚持等。
3.给孩子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
4.告诉孩子,哪怕他做得不够好,爷爷(奶奶)也一样爱他。
这样,孩子会觉得,遇到挫折不可怕,我可以战胜它;感恩长辈的信任和支持;向内看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盲目与别人比。
霸道贴标签型
孩子不愿意分享
当面批评她小气
亲戚们到家里来玩,老人们最喜欢逗小孩:“这个饼干要不要分给我吃呀?”“这个玩具给我玩好不好?”
有一次,两岁半的童童正在吃苹果,爷爷的朋友来玩,故意问她:“苹果给我咬一口好不好?”童童赶紧把苹果藏在背后:“不要!”看到孙女这样的表现,奶奶不好意思了,对童童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要学会分享呀。”
童童有很多玩具,她很爱惜,舍不得别人碰一下。有一天表弟来家里玩,拿了她的一只电动小鸭子。虽然这个玩具很旧了,童童早就玩腻了,可是看见表弟拿去玩,她立刻冲了过去,不由分说把小鸭子抢走,还生气地喊:“这是我的,我的!”惹得小表弟立刻大哭起来。
这下子,奶奶又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了,一边向带着孩子来玩的亲戚不停道歉:“不好意思,她太小气了。”一边责备童童:“这些玩具你天天玩,给弟弟玩一下有什么关系,不要这么小气啊!”
被奶奶当着大家的面批评,童童委屈得哭了。
影响
孩子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你是个……的人”,这种句式我们称为“贴标签”,一个“坏标签”贴久了,会让孩子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无意中往这个标签上靠,“我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我不是一个好孩子”“我就是自私的”“我就是小气的”。
相反,一些“好标签”同样具有影响力,孩子为了保持这个标签,会努力去维护,即使承受压力,也要装成这个样子。
建议
慢慢培养习惯,不分享也不要紧
如果孩子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让你不满意的“习惯做法”,可以这样做:
平时让孩子习惯分享,比如“我想和你一起吃这块蛋糕”“我们轮流拍你的球,我拍十下你拍十下”。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可以告诉他:“没关系,我相信等你想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一定会愿意的。”
这样,孩子会懂得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怎么办,分享是相互的,不分享也是可以的,不需要别人评判我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不耐烦嘲笑型
太专注忘了尿尿
笑孩子“羞羞脸”
“羞羞脸,这么大了还尿裤子!”奶奶一边洗着被小糖果弄脏了的裤子,一边对她说。
不到两岁,小糖果就会表示“要尿尿”了,就连半夜想尿尿她也会憋醒来叫妈妈,不用再穿纸尿裤。
到3岁,她学会自己脱了裤子坐在小马桶上,甚至还会擦屁股,连妈妈都表扬她进步很大。小糖果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开始慢慢延长,有时候可以独自专注地玩上半天。
或许就是因为太专注,忘记了尿尿,最近这段时间她居然又尿裤子了。每次她急急忙忙想要找小马桶时,裤子就已经湿了,有时候一天就得换三四条裤子。爷爷笑她:“羞羞,这么大了还尿裤子,你不是会自己尿尿了吗?”
爷爷的话对小糖果来说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她还是一天尿几次裤子。面对越洗越多的裤子,奶奶有些不耐烦了,说:“下次你要记得,早点尿啊!”
影响
导致低自尊,损害亲子信任
家长这些说法会给孩子造成长期的影响,孩子会因此感到羞愧、丢脸、低自尊,同时也会损害长辈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及关爱。
建议
给孩子足够时间和耐心
即使孩子原本应该做好的事没做好,我们也不可以冷嘲热讽,作为长辈,可以告诉他:“没关系,我知道你准备好时就能学会这个本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他一定能掌握这项“技能”。
这样,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爱和自信,让他相信,即使自己做错事或失误,长辈们还会爱他、鼓励他的,让他相信能控制好“局面”。
无分寸恐吓型
一哭闹就吓唬她
“坏蛋会来抓你”
两岁的小咪特别粘妈妈,每次睡觉醒来看不到妈妈就哭闹。奶奶抱着她哄了半天没效果,于是凑在小咪耳边说:“别再哭啦,外面有坏蛋专门抓小朋友,要是被他听见你哭,会把你抓走的!”
这一下还真管用,小咪果然不哭了,反而把奶奶抱得紧紧的。奶奶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用,如果小咪调皮不好好吃饭,奶奶就吓唬她:“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爱你了!”妈妈听见奶奶这么说,虽然不乐意,但也不好意思当面反驳,只好安慰小咪:“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会爱你的!”
小咪有一本绘本,里面有个大灰狼用棒棒糖想骗走小熊的故事。以前她挺喜欢听妈妈讲这个故事,但现在只要一翻到这个故事,她就会不开心:“不要讲这个啦!”
影响
孩子胆小没有安全感
在爷爷奶奶眼里“调皮”或“不听话”的孩子,吓唬几乎成了对付他们“百战百胜”的“神器”,不少老人都习惯了这种管教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给孩子造成的长期影响,会导致他们胆小、没有安全感、迷惑、是非观混淆、恐惧、不自信。
建议
自己先冷静,试着拥抱他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长辈们应该理解,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适龄行为,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判断一个孩子乖还是不乖,对孩子来说,哭是一种释放情绪的必要方式,并非不良行为。
如果您想和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说话,必须先让自己处于冷静的状态。
试着拥抱孩子,告诉他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情绪认知、自信和自主性。
没诚意忽悠型
总拿孩子逗着玩
说好的事又反悔
可可的姨婆家有个小哥哥,比他大3岁,有很多玩具,可可最喜欢的就是去姨婆家玩了。因为住得近,姨婆也经常会来串门。每次她来可可家,临走时总会逗逗可可。
比如,快中午的时候,姨婆要回家吃饭。奶奶怕可可不好好吃饭,是不会允许他跟着姨婆走的,但姨婆偏要问可可:“要不要跟姨婆到哥哥家玩啊?”可可一听很兴奋,立刻大声回答“要!”然后就开始穿鞋子准备出门了。
这时候,姨婆却又笑着拦住他:“不要啦,你在家吃饭,姨婆要回家吃饭,哥哥也要吃饭啦!算了,改天再去玩吧!”可可的心愿落了空,很伤心,有时候会哭着闹着非要去,结果惹得妈妈很烦恼。
“孩子是分不清大人说的话是真心的还是玩笑,他更不理解人家是逗他玩,大人说什么都相信。”可可妈妈说,明知道这样逗孩子不好,可是又不好意思跟姨婆说,有时候她为了保持孩子对长辈的信任,只能带他去姨婆家玩一会再回来,一来一去难免耽误了正常吃饭。
影响
扰乱孩子是非观
大人们能听得出什么是玩笑话,什么是正经话,但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判断能力。这种没有“诚意”的戏弄太频繁,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家长,会感到迷惑,甚至没有是非观,形成言而无信的错误观念。
建议
许下的承诺要兑现
虽然孩子还小,但长辈也不能随口承诺,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让孩子学会说到就要做到,懂得诚信是人最宝贵的品格,如果孩子做得对,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养成相互信任、尊重他人的观念。
【这些话请别说】
× 都是桌子不好,害我家宝贝摔疼了,看奶奶(爷爷)打桌子!
× 你看看人家,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是不行呢?
× 你怎么这么自私?你太小气了!
× 你怎么这样啊,羞死了;哎呀,这都不会啊!
× 再不乖,就让警察来抓你!
× 再哭,坏人就来了!
× 妈妈不爱你了,不要你了!
× 到哥哥家玩……哥哥也要吃饭啦!算了,改天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