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诗话】温婉铁槎山
[题记] 二零一五年农历六月初三,穿越在铁槎山的波峰浪谷间,一望无垠的大海揽山而息,青砖红瓦的农居星罗棋布,伫立槎山蹚螂顶端,仰望可触蓝天白云,伸手可及薄雾如纱,低眉可瞰山间古刹。五年前,游走铁槎山,深悟铁槎山意蕴;五年后,重续旧缘,却在巍峨的峰峦间,悠然品出丝丝缕缕温婉的滋味儿…… 正是盛夏,天阴着,南风徐徐,攀爬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夏日的炙热,却时时有如初秋般的凉意。在朱口东圈靠近公路边的海边,有一片开阔的沙滩,喜欢大海的人们停下车,忙里偷闲地走近大海,赤了脚,追逐着海浪的节奏,欢笑声紧一阵慢一阵地传过来,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感受到了快乐。这里并不远离城市,但无孔不入的城市病毒并没有改变铁槎山水的挺拔和清澈。一股清泉从山谷深处顺势而下,在沟谷开辟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两岸,一丛丛黄花无忧无虑地绽放,一块块菜园无忧无虑地茂盛。我们恋恋不舍地偏离汩汩流淌的山泉,逆着山势而上。
绕过一处荆棘丛生的密林,我们被一块巨大的石壁挡住了去路。抬头远远望去,大雁坡好象一只昂首挺胸的蹚螂,向山下伸出巨大的双爪,俯视着南面的大海;又似一条通往天堂的圣途,让人心动不已,同时又怀着一丝儿担心、一缕期盼。每个参与其间的人,都暗自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是什么样的神仙,在什么样的日子,留下了这样的手迹?能否解读出这个答案并不重要,我最关心的是,那个留下这个自然景观的神仙的眼睛,看到的是不是和我们同样的风景?
攀登的过程是间歇的,快乐的过程却始终是连续的。此行大雁坡,人数少,体能好,行动快,一程四百余米的巨大石坡,帅哥美女们边往上攀爬,边驻足观赏美景,虽是阴天,林间的鸟雀依旧脆鸣不止,好象在欢迎倏忽而至的客人,兼展自己美丽的歌喉。
曾听一位资深驴友说过,炎炎盛夏出来爬山的,才是“真驴”。我不以为然,人分好坏,驴无强弱,只要跟随驴群走进山水的兄弟姐妹,哪一个不是满心满意地挚爱着山水呢?
随驴群爬山,从始而今,已近六年,攀爬过的山水,不下百座。每次爬山,总有熟悉的脸庞,也总有陌生的面孔,虽不能一一记得清晰,但爬山的快乐,却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缺席而减少分毫。
岁月真的不经过,来得快,去得也快,她掳走了那些该掳走的烦忧,就像我曾经熟悉的许多人被岁月带走一样,他们或许再也回不到我的生活中了。虽然有所遗憾,但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陌生的面孔,正源源不断地,从原本我们不熟悉、没听说过的地方,聚拢到一起,义无反顾地走上山水之旅。有感及此,我不觉意兴姗然,心明眼亮。
此时,兄弟姐妹们已经在前方召唤了。我愣怔了片刻,转身仰望大雁坡顶,他们已歇在坡顶处,高声呼喊,似要将压抑许多的心绪尽撒于林海间。我弓起腰身,脚下发力,手脚并用,向巅峰攀登。
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绝顶,由于过分透支了体力,身子一晃,被一股强劲的惯性掀翻在地,好在地面上长满了一层厚厚的万年青,墨绿相间像一床锦毯,于是,我干脆静静地坐在上面,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儿时代,尽情徜徉在小村周围的松涛林海间。
下山的过程,我们放弃了现成的驴道,重闯新路,一路顺着绝壁,援绳而下。下午三点左右,经过一路艰难的摸索,我们终于下到“汇仙桥”,集体歇脚休息。站在两山之间的石脊上,旋望四围的山水,湛蓝的天空上,游云来者自来,去者自去,那更高更远处,则是浩茫无极的海天一色了。
呼吸着山水的气息,远观着大海的波涛,眺望着云端,我依稀听到一种近似神谕的声音:我们的人生在做着加法的同时,也在做着减法,就像脚下这条美丽的“汇仙桥”。减到最后,我们抛弃了一切,而我们的灵魂,却变得轻盈无比。
也许,通往天堂的路就是如此吧? 只要爱在,心就在;只要心在,情意就在。有爱,有情,有义,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阳光灿烂,虽历风雨,却永不失精彩和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