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是谁“偷走”了学生的价值观?
1、北京中小学集体“驱逐”少年英雄赖宁为哪般新年伊始(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片。“赖宁是谁啊?叔叔找英雄为什么不直接去他所在的部队?”北京市团结湖小学的一个正在和伙伴们打雪仗的小学生告诉千龙网记者。(来源:千龙新闻网)
2、《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改了 “要敢于斗争”被取消
本报19日讯 今天,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已沿用21年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将被废止。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一个大的改动就是“敢于斗争”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新《规范》本学期将开始试行。
此次率先在北京中小学生中试行的新《规范》中,将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20条最后一句“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这一条中,改为“遇到坏人坏事要及时报告。”删去了“要敢于斗争”这一内容。
(2003-02-20 生活报)
3、大学生高消费令人咋舌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很多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大学生中流行手机、电脑、MP3昂贵新三件和种类繁多的宴会等高价消费,超前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主旋律,大学生面临“后大学”消费危机。一些大学生吃穿用都讲究名牌,有的因为生活无计划、消费超能力,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成为“月光”一族。有的大学生为爱一掷千金导致债务缠身。一些跟风的大学生在“人前显贵”的同时,也难免让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甚至负债累累。不少大学生沉溺于金钱带来的吃喝完乐中,忘记了自己是学生的特殊身份。种种校园浮华、学生丢失价值观的现象,令人忧虑,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偷”走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部缺了哪根筋竟然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缺失了价值观的下一代能否承担起中国未来?我们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
有网友在“红星在前网”请教了中*央*军*委郭旭东将军,郭将军对“关于校园追求表面浮华是否涉及国际战争问题”的解答可为我们解开谜团,并且指出了拯救国家未来的方向。——
有网友询问:“请教郭将军:现在我们县各学校都在搞校园文化建设,而且那些所谓的文化建设跟实际大相径庭,讲究花丽狐哨的,太不符合实际,真是像儒家所讲的追求表面浮华,不讲实际。以小见大,全国各地可能也是这个形式。请问:这是否涉及到国际战争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郭旭东将军转告大家:
“我们应努力学习‘革命军号性’修养。在国际社会里,一个国家的军队向另外一个国家发动国民教育侵略战争,足可以轻松灭亡这个国家。他国军队向中国发动国民教育侵略战争的主要表现是:
1、怂恿中国进行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所谓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即提倡“崇尚个性、张扬个性”的教育;
2、怂恿中国教育学生要配合消费主义,不提倡勤俭节约,不提倡谦虚,提倡消费主义和搞表面浮华;
3、怂恿中国通过行政立法、人大立法等形式取消学生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等思想行为;
4、怂恿中国搞教育产业化,不支持穷人上学,特别是上大学,怂恿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
革命军营教育战士要保持艰苦朴素、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谦虚扎实、听从指挥等优良传统,反对个性张扬和追求浮华。我们应该学习。”
出处:《郭旭东将军论当代国际军事战争:国民教育侵略战争》
页:
[1]